一场经验与灵感的迸发,粤博馆校合作高级工作坊纪实
2018年6月15日至17日,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 “2018年馆校合作高级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特邀数位来自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学者专家主讲分享,就博物馆教育及如何有效开展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100多名来自博物馆和教育系统的与会代表亲临了这场馆校交流会。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吴杨波分别进行了开幕致辞。随后专家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分享与交流,探寻馆校合作经验与灵感的火花。
工作坊宣传海报
陈曾路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
陈曾路首先分享了他对博物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在于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分析问题的办法与途径、达成目标的步骤和态度。博物馆教育其实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形态,代表的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不只是互补,而是发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学校或许会消失,但是可供学习的平台会越来越多,满足学习个性化与精准化的要求,博物馆必须有这样的使命和前瞻感。
而博物馆的教育要取得成果,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上海博物馆正在建成以亲子教育、博物行旅、博物馆游艺、课程、博物探索、书籍与绘本,资源与资料为体系的“SmartMuse”教育品牌战略;还要引入“博物馆+”的概念,当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文化单位、公益机构,博物馆与科技手段的这些碰撞能够使得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另外,馆校合作、教材编写、志愿服务等也是博物馆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他相信,以当前的发展速度和态势,中国博物馆的教育一定会实现“弯道超车。”
杨丹丹
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兼社会教育部主任
杨丹丹以“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项目为例探析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创新之路。她坚持“青少年群体是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的理念,切实从核心受众的视角出发,以邀请青少年受众参与到追寻和探究北京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全面呈现北京城纵向时间轴线上的变革和发展。
《读城》项目是博物馆大社教理念与展教结合理念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实践中的首次尝试,主要包括:系列主题展览、配套教育活动体系、教育衍生品开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博物馆教育创新的实践,离不开创新理念的支撑 ,《读城》之新体现在策展人和受众角色转变之新,新的思维导图,新的互动空间,新的共享模式,新的展览评估体系五大方面,《读城》项目团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最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为指导,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提供了一条创新之道。
李林博士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李林博士作了以“从专业研究到创新展示——浅谈馆校合作中的学术资源整合”的报告,他以围绕学术研究的馆校合作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课题立项、学术会议、学术著作出版等方式构建馆校合作的科研体系,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学术资源整合,实现对文物资源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和解读。
他指出馆校合作中,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公众传播服务,而研究者与策展人之间的思维差异总是存在的。只有通过公众传播视角的二次解读和故事重构,才能形成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创新展示模式,在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中讲好文物故事。
苏毅
Artogether教育艺术中心创始人
苏毅认为,普通的戏剧扮演活动只是借助了戏剧的外壳和形式,孩子只是在“假装”入戏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而已,并非将戏剧当做艺术使用。戏剧的意义在于它不是要“像”,而是要去发现和创造(意义),让孩子成为自己经验的创造者。
苏毅以这两个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过的戏剧体验活动为案例,生动地向观众讲述了在戏剧活动中如何通过情景式体验来引导体验者进入状态,并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时怎样设置不同的故事情节来让其投入和“相信”进行说明。
在本次工作坊,苏毅还分享了最新的戏剧教育作品《苦乐交织的人生旅程——刘禹锡的一生》,向大家示范如何结合史料和诗篇,带领体验者进入一段“旅程”,通过戏剧这种艺术教学法,想象和探索诗人刘禹锡的人生起伏,体验他在仕途变迁中的心境变化,从而让每个体验者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苦乐观”内化为自己鲜活的感受和理解。
苏毅的教育戏剧体验活动现场
黄洋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
黄洋博士从“青少年参与博物馆展览教育”、“博物馆中‘人’的转变”和“展览教育是什么?为了什么”三个部分探讨了如何进行青少年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
他认为应该鼓励青少年通过兼职学术研究实习、社区推广大使、顾问、志愿者等方式,不仅参与策展,还参与诠释、设计、导览、市场推广等。他指出,博物馆展览教育是一个“诠释物”和“激发人”的过程,是“陈列”、“诠释”和“再创造”。
观众来博物馆的目的不是“观看过去”(see the past)而是“创造过去”(make the past)。
乌兰托娅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表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应该是“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职责应该包括讲解、讲座、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博物馆教育项目、流动博物馆、观众调查、科普资料的编写、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志愿者招募培训等。
同时,要明晰博物馆类型是教育项目开发的前提,博物馆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制定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教育课程开发时则应该根据项目、课程、教学目标来设定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课程活动。最后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介绍了内蒙古博物院经过十多年实践与探索形成的民族特色社会教育模式与体系。
周婧景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副教授
周婧景以欧美主要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例,探讨了结合展藏资源的博物馆教育,报告主要围绕“研究问题及原因、案例分析及借鉴、面临变化及困境、初步思考及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她首先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大视角阐释了选择本研究问题的原因,其中就特殊性而言,她谈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在同类博物馆中无与伦比,同时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更强调教育价值,实现教育目的意义似乎更重大。
2
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存在馆藏少且缺乏特色、分布不合理且数量相对偏少等问题,其原因可追溯至观念、经验、体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本选题重点围绕“经验方面”展开。通过深入分析欧美地区五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案例,从中获得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五点发现:
1
针对教育活动分类,其通常按照对象或事件分类,但以对象分类为主;
2
针对家庭教育活动,其重视家庭观众,依托资料、专区、成人开展馆内外活动;
3
针对学生教育活动,其按年龄分众,强调研究性,重视生活科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公民教育;
4
针对教师教育活动,其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还辐射至实地参观、服务课堂和超越课堂的创意体验;
5
针对成人教育活动,其强调知识性和休闲性兼具,寻找与观众情感和认知的结合点并关注当下。
3
她认为当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正面临三大困境:阐释能力的提升、观众研究的加强、思想全球化及行动本土化。
4
提出的对策建议为:首先将教育活动区分为“结合基本陈列、临展特展、藏品资源的教育活动及其他符合使命宗旨的教育活动”四类,与此基础上定制教育规划,进行类分众及观众评估,深度开发展藏资源,同时进行外部资源的拓展整合和线上资源的持续创新(如可视化、可参与),还要充分利用物理环境,更要高度重视教育团队的开放合作,博物馆还应该承担部分公民教育的职责。
她还强调,在我国要开展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得掌握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把教育活动“做实、做深”但也要避免“过度教育”,通过物载信息来激发观众对过往和现生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体验并启发思考才是最好的教育”。
赵星宇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赵星宇分享了他基于山东博物馆7号展厅观众学习体验研究实例进行的展览信息传播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他的项目组采用“参观前——访谈法”、“参观中——跟踪观察法”、“参观后——访谈法”来了解观众对展厅核心信息和展厅具体信息等的理解情况。得出在展览信息传播效率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中的根本因素是参观动机,同时,展线设计和照明设计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展览信息的传播效率有所影响。
王芳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兼教育推广部主任
王芳首先对“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什么差别?”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解读,继而以“驿路同游”综合实践课为例,分享了这个项目的背景与策划初衷,并重点介绍了 “驿路同游”研学课程。
王芳提到,驿道研学活动着重分析古驿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综合因素,因此能在跨学科领域引导学生以古驿道为载体实现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目前广东省博物馆与省内多家博物馆和社会机构合作,已开发6条南粤古驿道线路。
李红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
李红分享了她对非遗馆如何进行馆校合作的看法,她强调,
要正确认识“非遗”的性质,明白“非遗”的核心是什么;
要区分非遗馆与已有博物馆在性质上的“和而不同”;
非遗馆的“馆校合作”应该回到“非遗”本身——客观、全面地展示非遗项目及其文化内涵。
在此过程中,高校的角色主要是负责整合学术资源和学生资源,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师队伍会在负责岭南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传承、教学、研发和再设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美术基本功、创意、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实践。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价值为导向,整合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生资源。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工作坊期间,还设置了观众提问环节,增加互动体验。活动在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付文军老师的总结发言后落下帷幕。
观众提问
本次“馆校合作高级工作坊”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深专家和高校新锐学者的力量,在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如何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如何设计适合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如何让博物馆体验更有趣等问题上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接下来,粤博将与学校一同不断探索馆校合作的更多可能,促进博物馆教育研究,在粤博内外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力推动馆校合作教育的长期发展。
作者:广东省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广东省博物馆
编辑:Mark仔#
相关链接:
先定一个小目标,让100个城市的孩子爱上博物馆老建筑“活化”博物馆,俘获观众的心
“车库”博物馆为俄罗斯当代艺术正名
月刊|中国遗产日、百年天博、香港博物馆节……一文阅尽六月博物馆界动向
观展 | 从考古工地到博物馆,近距离接触“江口沉银”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